经贸管理学院积极践行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,以党建引领为核心,以学生为主体,以治理下沉为抓手,全面推动“一站式”学生社区建设,探索出一条具有高校特色的基层治理新路径。
一、坚持党建引领,筑牢社区治理“根”与“魂”
党的领导是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最本质的特征,也是高校“一站式”社区建设取得实效的根本保证。经贸管理学院党总支高度重视博学社区党建工作,成立由总支书记牵头的工作领导小组,构建完善组织体系,确保党的领导贯穿社区治理全过程。
学院创新党组织设置模式,打破传统专业、年级、师生界限,建立“纵向到底、横向到边”的网格化党支部。在宿舍楼宇中设立楼长、楼层长、宿舍长三级管理体系,同步组建跨专业、跨年级的功能型党支部,实现党的组织覆盖从“有形”到“有效”。学生党员和教师党员双向嵌入网格,形成“党员在身边、组织在一线”的治理格局。
辅导员队伍作为党建工作的中坚力量,全员入驻社区,与学生“同吃同住同生活”,实现思政工作“零距离”。学院还专门设立党建活动室、谈心谈话室、心理辅导站等实体空间,打造“红色驿站”,推动党建阵地前移、服务下沉,真正把党组织建设成为团结凝聚学生的坚强堡垒。
二、突出学生主体,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自治格局
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强调“依靠群众、发动群众”,在高校语境中,就是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人翁意识。经贸管理学院通过团委、学生会、青年发展部等组织,引导学生参与社区规章制定、活动策划、矛盾调解等事务,推动实现“自我管理、自我教育、自我服务”。
学院特别注重发挥朋辈教育的作用,组建学生志愿服务队、自我管理委员会、社区调解队等自治组织,开展理论宣讲、社区服务、文明督导等活动,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归属感。同时,推行“学业导师+育人导师”双导制,专业教师和辅导员共同入驻社区,指导学生提升治理能力,形成“师生共治、良性互动”的社区生态。
三、推动力量下沉,实现多元协同的治理体系
治理重心下移、资源力量下沉,是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在高校落地的重要体现。经贸管理学院推动“四类力量”下沉社区:领导力量、管理力量、思政力量、服务力量。
学院领导班子带头践行“一线规则”,党总支副书记、团委书记办公室设在社区,常态化走访调研,现场解决问题。思政课教师通过“思政工作坊”“微党课”等形式深入学生中间,把道理讲进心里、把思想融入日常。
专业教师担任社区学业导师,开展学业帮扶、科研训练、就业指导;心理健康中心、后勤保障、公寓管理等服务部门定期进驻社区,开展隐患排查、心理筛查、诉求响应等工作,实现“服务送上门、问题不出楼”。
四、坚持德法兼治,营造平安文明的育人环境
法治与德治相结合,是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的鲜明特色。学院坚持“法治为先、德治为基”,建立健全社区纪律制度,明确行为规范与责任边界,定期开展法治讲座、国家安全教育、校规校纪知识竞赛等活动,增强学生法治意识。
在德治方面,学院注重以文化人、以德育人。通过设置文化墙、红色书屋、道德讲堂等载体,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,开展“道德模范进社区”“红色故事会”“爱国主题诵读”等活动,营造崇德向善、见贤思齐的社区氛围,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、人生观、价值观。
五、强化“四防”并举,构筑坚实校园安全防线
安全是社区建设的底线。学院借鉴“枫桥经验”中“人防、物防、技防、心防”四防并举理念,构建全方位、立体化的安全防控体系。
“人防”方面,建立安全管理与应急处理机制,责任到人、响应迅速;“物防”方面,加强门窗、消防设施等硬件维护,定期排查隐患;“技防”方面,建设智能安防平台,实现人脸识别、视频监控全覆盖;“心防”方面,设立心理咨询室,开展心理健康教育,提升学生心理调适能力,防范化解风险于未然。
经贸管理学院的实践表明,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与高校“一站式”社区建设具有高度的契合性与实践价值。通过党建引领、学生主体、力量下沉、德法兼治、四防并举等一系列举措,学院不仅提升了社区治理的精细化、现代化水平,更增强了思政工作的亲和力与实效性,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了坚实保障。
未来,学院将继续深化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的实践探索,推动“一站式”学生社区建设向更高质量、更高水平迈进,为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注入源源不断的基层活力。
文、图/经贸管理学院 袁慧慧
二审/经贸管理学院 魏亚飞
终审/季荣臣
编辑/朱昱函